-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州政协“四个三”工作法
打通委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海南报 》( 2024年08月03日 第 03 版 )
本报讯 近日,州政协印发《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十五条”措施,作为深化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有力举措,州政协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方位推进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上蹚出了新路径、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新突破。
自年初启动全州政协系统“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深化年”活动以来,州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把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两轮驱动,通过搭平台、拓渠道、建机制等举措,致力解决“联系谁”“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的问题,推进了委员联系服务群众更多元、更紧密、更有效。
完善“三项机制”,织好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一张网”
根据委员界别、职业和区域实际,将251名州级政协委员和777名县级政协委员编入专门委员会,实现全员入委,并全部下沉至乡镇、村社和各行各业各领域一线,与界别群众建立固定联系关系,推进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向基层拓展、向一线延伸。
搭建住地省州县三级政协委员学习交流、联系群众、沟通联谊的“集中发力”新平台,鼓励住地委员参与本地区界别活动,创新探索“跨界别”联合履职活动。
建立“履职清单”,要求委员每年参加一次调研视察或协商议政活动、提交一份政协提案、撰写一篇会议发言、反映一篇社情民意信息、参加一次“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提供一份文史资料和联系一遍界别群众。组织委员结合关注重点和个人所长勾选“菜单”,专委会进行统筹安排,并让委员及早做好履职准备,有效扩大委员履职覆盖面,切实做到了明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强化“三个保障”,激活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能量池”
围绕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部署新要求,积极探索政协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围绕工作运行、委员活动、规范管理等搭建全方位的保障平台,形成党委高度重视、政协积极创新的工作新格局。
精心谋划部署,注重顶层设计,与政协各项履职工作一体研究、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加大履职创新和制度建设力度,制定完善权责清晰、程序规范、关系顺畅、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创新委员考评激励“五字”(学、训、讲、干、考)履职提能法,健全完善委员学习培训、服务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把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情况,纳入委员履职考核评价体系。
做实“三个平台”,搭好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连心桥”
紧密结合海南州实际,注重委员放射“点”、界别渠道链接“线”和协商议事平台覆盖“面”的系统谋划,切实搭建委员联系群众“连心桥”。
进一步完善委员“联系”平台,常态化用好专委会组织平台,调整和完善专委会职能,充实专委会力量,配备州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兼职副主任17名,5个专委会分别对应联系3-6个界别,建立界别活动联络小组20个,指导界别开展联系活动。
发挥好“书香政协”载体作用,构建“线上+线下”学习机制,分专委会组建“1+5”线上委员读书群,定期推送学习内容。深入开展“我与人民政协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激励委员讲好政协故事,讲好委员故事。
借助“互联网+政协”,拓展政协履职领域,积极运用微信视频聊天、腾讯视频会议、热线电话以及政协微信公众号、委员工作群等平台载体,着力打造委员“云”工作室6个,开展线上交流互动,反映界别群众呼声,改变了以往“线下”单一模式,成为联系群众的新空间新抓手。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委员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二维码”收集意见建议126条,实现委员联系群众时间“全天候”、空间“零距离”。如同德县政协打造“民意码上说·议题码上聚”议题征集微平台典型做法,得到群众广泛好评,小小“二维码”成了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连心码”“幸福码”。
畅通“三个渠道”,架好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直通车”
坚持把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融入视察调研、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履职中,把委员履职的过程作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过程,作为联系界别群众的“主渠道”“直通车”。
由专委会联合相关界别深入各行业、各领域开展调研、视察、协商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鲜明、具有界别特色的履职实践活动。界别召集人定期组织界别委员和群众代表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单位、进学校,开展“微协商、微建议、微监督、微服务、微课堂”等界别“五微”活动210余次。
通过有效参与基层协商议事活动,与群众互动交流,深度协商,共同致力于解决基层治理实际困难、群众关注的利益诉求问题240余件,不断巩固了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
各县政协、各乡镇政协联络办根据实际将每月一日相对固定下来,作为委员联系服务群众日,并设立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热线电话”,创新丰富接待日主题,约请地域相近的政协委员,或与活动主题相关界别、有业务专长的政协委员到协商议事室坐班,与界别群众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