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贵德黄河岸边是我家

本报记者/俄日措

《 海南报 》( 2024年07月25日 第 04 版 )

黄河在贵德境内长达74.7千米,西起龙羊峡,东至松巴峡,黄河被两岸人民不断保护和利用,正发挥出它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我呵护黄河,黄河惠及我。近年来,贵德县各族人民在与黄河休戚与共的实践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观光旅游、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城市形象成为黄河对贵德的最大贡献,谱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

与过去相比,黄河流域贵德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河道宽浅,流速平缓,河床游移不定,分叉散乱,甚至吞噬良田,贻害黎民”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黄河不但成功实现了岁岁安澜,而且正演奏着水与生命的和谐乐章。

今天的贵德大地,黄河流域绿意更浓,湿地星罗棋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已不再是曾经的“黄土高坡”,而是满目新绿的“希望田野”,“母亲河”已成为造福贵德人民的“幸福河”。

勠力同心创造治黄造田奇迹

“居住黄河岸,用水真困难,农田受干旱,百姓受煎熬。”这是贵德县民间流传的一道顺口溜,如实反映了“守住黄河无水吃”的真实写照。

自贵德县有农耕历史以来,当地先民们开发黄河水利,利用黄河发展灌溉农业,黄河造福于民的历史同样在贵德留下了不朽篇章。几十年来,贵德各族人民在黄河边修筑堤坝,开垦良田,开山迎水,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治黄造田、改善生态的辉煌历史,彻底改变了耕地紧张,贫穷缺水的历史,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红柳滩大会战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几十年前,贵德县黄河两岸可耕种的土地非常少。随着黄河水的不断冲刷,形成了一片片浅滩,红柳滩、麻巴滩、北山湾等地,就是在历史上黄河不断冲刷形成的,而现在已成为贵德的风水宝地、谷地粮仓、旅游打卡地。黄河流经贵德县尼那滩至阿什贡地区34公里的流域内,由于河床游移不定,每每遇到洪峰的时候,黄河水漫灌毁岸断道、冲毁耕地,为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灾难。

面对这种情形,贵德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了治理黄河的重要性。1986年,贵德县审时度势、紧抓机遇,借龙羊峡水电站截流蓄水的有利契机,提出了“治黄造田”的伟大构想以及实施的可行性。

1986年4至10月,省上的相关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50余人来到贵德进行勘查;

1986年5月,总投资达到2435.9万元的“治黄造田”工程项目被正式批准实施;

1986年11月贵德县“治黄造田”指挥部成立,全县7个乡镇的干部职工、人民群众大约12000余人便自发参与到了这场如火如荼、声势浩大的工程中来;

1987年,修筑河堤、灌区渠系配套、造田工程也全线展开。直到1990年底,这项历时4年,集治河、防洪、灌溉、治涝为一体的造福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按设计要求全部告竣投入运营。工程修筑河堤7段长达26.16公里,干支斗渠209九条长达124公里,提灌站8座,渠系建筑物562座。同时,开垦黄河滩地1650.87公顷。

工程完毕后,固定了河床与河流的走向,自此黄河水不再泛滥。“治黄造田”工程其耗资之巨,工程规模之大,投入机械及劳力之多,堪称贵德水利建设之最,更是黄河上游青海流域段对河道综合开发,除水患利百姓的一项壮举。

2019年4月18日,历时4年修建的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南干渠全线成功通水。该工程从拉西瓦水电站水库取水,干渠总长52.27公里,充分利用拉西瓦电站形成的水头优势,将原有提水灌溉改为自流灌溉,改善并新增贵德县南岸黄河谷地灌溉面积20.02万亩,灌溉面积中自流灌溉面积为18.72万亩,提灌面积为1.3万亩,惠及河西、河阴、常牧、河东等乡镇32个行政村的各族群众。

在贵德发展史上,“治黄造田”不仅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谱写了一曲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感恩奋进的颂歌。

黄河安澜绘就生态人文之美

位于贵德县海拔最低处的松巴村,像世外桃源,隐没在一处大山的臂弯里。这里黄河水因松巴峡聚拢而变得墨绿,这种绿胜似天空的蓝色,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宝石镶嵌在松巴村面前。

2013年,松巴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逐渐成为游客到贵德旅游的首选地。

2016年,贵德黄河湿地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保护三江源成为政府和当地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贵德在黄河边建成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如芦花湾湿地公园、芊姿湖湿地公园、月亮湾湿地公园、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等,还彻底拆除了近河两岸的十几个化工厂、砂石厂、游乐场和游艇码头、采青点等,改造转化了芊姿湖风景区、中华福运轮景区等。这些举措既保护了黄河,又美化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

清清黄河是贵德的“金名片”。夏日时节,站在南海殿山顶举目远眺,清清黄河是那样安详与美丽,宛如酣睡在大地臂弯里的少女;满眼的绿树和那一块块绿油油的良田,在黄河岸边无限延伸开来……

山水相依,景城相融,折射出的是近年来贵德县牢固树立和主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众志成城加快建设山水相依的生态之城、文明之城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黄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改观,生态功能的显著增强,源自贵德县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保护红线,有序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公益林保护等修复项目,通过巩固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清理整治生态管控范围内的“四乱”问题,确保河清岸绿。

兴水利、除沙害、造绿地、强产业、助民生,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巧妙结合的新路子,让旧日“风沙滩”变成了富民“绿洲地”,让高原一隅的这座小县城成为名誉大江南北的生态文旅新城。

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如今的贵德县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在广袤谷地中,涵养了“和合和谐、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打造了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浸润文化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记者手记:

守护好这条幸福河

九曲黄河,蜿蜒而下,在贵德县境内河水清澈无比,因此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

长期以来,在黄河母亲温暖的臂弯中,贵德各族儿女守望相助、自力更生,创造出了一副炊烟袅袅、阡陌纵横、农耕游牧的旖旎风景画卷,也孕育出了贵德人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可贵品质。

为护好一泓清水,贵德县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真正打通河湖管护保洁“最后一公里”,坚持从河口到源头、从主河道到支流、从岸上到岸下,用脚丈量,不落一米,自始至终。

截至目前,黄河在贵德境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黄河干流境内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达到100%,县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监测达标。

毫不夸张地说,贵德县境内黄河的堤防,已成为安澜之堤;贵德黄河的流水,是清澈的滔滔之水;贵德黄河的滩面,已成为人们画板上那抹充满活力的草绿、花红。

一条河,一片林,一座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刻印到人们内心深处,“绿色”正在以线的秀美、点的铺衬、块的凝重,编织着这座县城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