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的思念三代人的接力

——寻找我的烈士外公陈勇明(三)

2295公里的路程,66年的等待。

对烈士亲属来说,这是何等的煎熬。

“外公,虽然我没见过你,但我今天站在你的墓碑前,能感觉到你一直在等着回家……”墓碑前,田女士与素未谋面的外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因为外公“陈勇明”这个名字,从小就深深印在了在田女士的心底……

难死犹生英魂永存

在同德县烈士陵园内,墓碑矗立,青松无声。也许,铭记比语言更有力。

为了这一个弥足珍贵的名字,有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在烈士墓旁,有人奔走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有人把散落星光聚成精神火炬,有人把浓浓暖意注入烈属心房……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崇敬英烈的生动注脚,都是铭记历史的清晰回声。

资料显示,在当时两年多的剿匪战斗中,湟中民兵连转战几千里,从兴海县、同德县到黄南州河南县,直至玉树地区,协助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参加大小战斗近百次。

尕日干坑大遭遇战,是湟中民兵连参加平叛战斗中时间持续最长,也是最为壮烈的一次战斗。

剿匪战斗结束后,陈勇明所在的湟中民兵一连二排被上级党委授予“民兵英雄排”光荣称号。

2023年,《海南报》开设“壮丽七十年·奋进新征程——庆祝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全媒体系列报道”红色印记板块刊发了一篇记者才让本采写的通讯《同德草原上的英雄排》,写的就是陈勇明们的故事。半个世纪以来,湟中民兵“英雄排”的事迹在海南州被广大干部群众广为传颂,他们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维护涉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英勇献身,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

烈士英名,山河不忘。每逢清明、烈士纪念等重大节日,同德县各部门各单位都会组织社会各界祭拜英烈;每年新兵入伍,当地都会组织学习烈士事迹、祭扫烈士墓碑,让大家时刻牢记部队光荣传统,不忘革命先辈。

缘来“青苏”情深似海

田女士走出同德县烈士陵园的那一刻,她的眼神中满是不舍与眷恋,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心弦上,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找到了外公的安息之地,却不能常伴其侧,这份无奈与遗憾,让她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倒流,让外公重新回到身边。

“这次来到青海,不仅是母亲和外婆的心愿,也是我和两个孩子的心愿。”坐上返程的大巴车,田女士的心情依旧难以平复。她深情地望着窗外,同德县城的街道干净整洁,远处的黄河与草原交织成一幅水天相接的画卷,神奇的丹霞地貌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切的自然美景,让田女士在那一瞬间释然。“这里与小时候母亲和外婆讲述的那个遥远落后的青海截然不同。”她感慨万千,这片外公和他的战友们曾流尽鲜血献出生命的土地,如今如此美丽动人:辽阔的草原牛羊遍野,城镇乡村到处洋溢着感恩奋进的新气象;那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向阳而立,延伸至遥远的天际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元的人文景观无不展现出高原新时代蓬勃发展的活力与脉动——山河无恙,国富民强,这盛世如你所愿……

记者与田女士聊起了江苏援青,她说这些年在江苏也看到过很多关于青海的活动,去年带孩子去南京大剧院看了海南州的感恩演出。对口支援十多年,使看得见的变化书写在海南州的城镇乡村,看不见的变化发生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如果你们长大了,愿不愿意来青海工作?”田女士转头温柔地问自己的两个孩子。孩子们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愿意。”这份简单的回应,却饱含了他们对青海这片高原大地的深深眷恋。

66年的思念,三代人的接力。就让这份爱化为千里山海情,苏青一家亲。